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当秋风裹挟着丝丝凉意席卷而来,世间万物在这季节的更迭中悄然变幻。草木摇落,露水凝霜,秋霜,宛如大自然这位神奇画师手中的妙笔,在天地间勾勒出一幅幅清冷孤寂又意境深远的画卷。它不仅是自然现象的呈现,更是文人墨客情感的寄托。古往今来,无数诗人以秋霜为墨,在诗词的宣纸上挥洒才情,或抒羁旅愁思,或叹人生沧桑,或寄壮志豪情。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十首描写秋霜的古诗词巅峰之作,去探寻那藏在霜华背后的无尽诗意与深情。
图片
1
别储邕之剡中
李白〔唐代〕
借问剡中道,东南指越乡。
舟从广陵去,水入会稽长。
竹色溪下绿,荷花镜里香。
辞君向天姥,拂石卧秋霜。
李白在唐开元12年出蜀远游,两年后便从广陵到剡中,在开元14年写了此诗。全诗无离愁别绪,唯见对山水清欢的炽热向往。首联“借问剡中道,东南指越乡”,以问答起笔,友人遥指东南,暗合诗人心驰神往之态。颔联“舟从广陵去,水入会稽长”,铺陈水路迢迢,暗藏对江南烟雨的期待。
颈联“竹色溪下绿,荷花镜里香”最见匠心:竹影倒映溪中,绿意浸染水面;荷香随风荡漾,倒似镜中生香。诗人以倒影写静,以虚香衬实,将江南水乡的澄澈与空灵凝于笔端。尾联“辞君向天姥,拂石卧秋霜”则陡转豪情:天姥山乃道教仙山,传说有仙人踏歌;秋霜既点明时令,又以霜之洁白喻隐士之高洁。诗人想象自己拂去石上尘土,卧于秋霜之中,既有对超然物外的向往,亦含对生命本真的追寻。此诗以秋霜收束,非独写景,更见诗人于盛世中守志如霜的孤高心境。
图片
图片
2
秋晓行南谷经荒村
柳宗元〔唐代〕
杪秋霜露重,晨起行幽谷。
黄叶覆溪桥,荒村唯古木。
寒花疏寂历,幽泉微断续。
机心久已忘,何事惊麋鹿。
贞元二十一年(805),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,因无施展才华的机会,更加重了他的孤独、愤懑之感。此诗是写作者在一个秋日的早晨赴南谷路经荒村的所见。首联“杪秋霜露重”以“霜露”点明深秋清晨的寒凉,更暗喻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冷。颔联“黄叶覆溪桥,荒村唯古木”中,黄叶堆积的溪桥与孤立的古木,将南谷的荒寂勾勒得触目惊心。颈联“寒花疏寂历,幽泉微断续”以寒花、幽泉的衰微之态,映衬诗人仕途失意的落寞。尾联借“机心(机巧之心,奸诈之心)”典故,表面写自己已忘却机巧之心,实则以麋鹿(又名四不像,一种珍奇动物)受惊的细节,暴露出久居穷荒的无奈与愤懑。秋霜不仅是时令的标记,更成为诗人内心寒凉的镜像。
图片
图片
3
朔风诗五章·其四
曹植〔魏晋〕
子好芳草,岂忘尔贻。
繁华将茂,秋霜悴之。
君不垂眷,岂云其诚!
秋兰可喻,桂树冬荣。
曹植此诗以“秋霜”为笔,直刺魏明帝猜忌之痛。此诗作于太和二年冬,曹植一年间两度徙封,复还雍丘时,北地“素雪云飞”,恰似其政治生涯的凛冽寒冬。诗中“繁华将茂,秋霜悴之”以“芳草”喻忠臣,“秋霜”比小人,暗指明帝曾许以重用,却如秋霜摧折,使其壮志凋零。末句“秋兰可喻,桂树冬荣”更显骨气:秋兰经霜愈香,桂树凌寒愈茂,恰似曹植身处逆境仍坚守“捐躯济难”之志。此诗以自然意象承载政治悲愤,秋霜之寒,既是时令之冷,更是君臣隔阂的具象化表达。
图片
图片
4
从军行
张玉娘〔宋代〕
三十遴骁勇,从军事北荒。
流星飞玉弹,宝剑落秋霜。
书角吹杨柳,金山险马当。
长驱空朔漠,驰捷报明王。
张玉娘此诗作于南宋末年,彼时元军南侵,江南战火纷飞。诗中“宝剑落秋霜”一句,以“秋霜”喻剑刃寒光,既写兵器之利,又暗含岁月流逝、征人思乡的深沉况味。开篇一、二句写对戍边将士严格挑选,主人公因骁勇敏捷,在三十岁时便远离故乡来到荒凉的北疆。次联“流星飞玉弹”以流星喻箭矢,凸显战场激烈;颈联借《折杨柳》曲与险峻的马当山,渲染边塞孤寂;尾联“长驱空朔漠”则将全诗推向高潮,展现将士们横扫漠北、捷报传京的豪迈气概。张玉娘以女子之身,将家国情怀融入刀光剑影,使此诗既有边塞诗的雄浑,又多了几分细腻的悲悯。
图片
图片
5
经破薛举战地
李世民〔唐代〕
昔年怀壮气,提戈初仗节。
心随朗日高,志与秋霜洁。
移锋惊电起,转战长河决。
营碎落星沉,阵卷横云裂。
一挥氛沴静,再举鲸鲵灭。
于兹俯旧原,属目驻华轩。
沉沙无故迹,减灶有残痕。
浪霞穿水净,峰雾抱莲昏。
世途亟流易,人事殊今昔。
长想眺前踪,抚躬聊自适。
这首诗前十句回忆往昔扫灭薛举的征战,追述诗人当年满怀壮气,仗节破敌;后十句描述诗人即位后暂停华轩,瞩目俯视旧日战地的情景,字句间尽显帝王气魄与英雄豪情。“心随朗日高,志与秋霜洁”一句,以“秋霜”自喻,既显其志向高洁如霜,又暗含杀伐决断的锐气。诗中“移锋惊电起,转战长河决”等句,生动再现当年激战场面,剑影刀光似在眼前。而“沉沙无故迹,减灶有残痕”则由壮阔转入苍凉,透露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。李世民以诗回顾往昔峥嵘,既是对自身功业的铭记,亦是对历史沧桑的喟叹,秋霜之志,终化作大唐盛世的基石。
图片
图片
6
寒闺怨
白居易〔唐代〕
寒月沉沉洞房静,真珠帘外梧桐影。
秋霜欲下手先知,灯底裁缝剪刀冷。
白居易此诗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了深闺女子的孤寂与辛劳。此诗大约写于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(822)前后。穆宗长庆元年(821),河北地区的朱克融、王廷凑和史宪成等兵将又乘机拥兵割据。朝廷发兵十五万人平叛,但财竭力穷,毫无建树,只是给广大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痛苦。“寒月沉沉洞房静”,营造出清冷寂静的氛围,“真珠帘外梧桐影”更添几分萧索。而“秋霜欲下手先知”一句,借“秋霜”既点明时令,又暗喻生活的寒苦——女子在灯下裁衣,手触剪刀已觉寒意,实则是秋霜般的凄冷浸透了生活。末句“灯底裁缝剪刀冷”,以物写人,将女子长夜劳作的艰辛与内心的孤寂融为一体,读来令人心生怜惜,亦见诗人对底层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。
图片
图片
7
秋词二首·其二
刘禹锡〔唐代〕
山明水净夜来霜,数树深红出浅黄。
试上高楼清入骨,岂如春色嗾人狂。
刘禹锡此诗作于他被贬朗州期间,彼时政途坎坷,却未消磨其豁达心境。诗中“山明水净夜来霜”,以“夜来霜”点明秋之清冽,霜降之后,山更显明净,水愈见澄澈,尽显秋日高爽之态。“数树深红出浅黄”,深红浅黄交织,描绘出秋色斑斓却不杂乱的美感。后两句“试上高楼清入骨,岂如春色嗾人狂”,诗人登楼感受秋的清冷入骨,与春色的撩人轻狂形成鲜明对比,借秋之肃穆沉稳,抒发自己历经磨难后,对淡泊宁静、沉稳自持的追求,尽显高洁品格与豁达胸襟。
图片
图片
8
望阙台
戚继光〔明代〕
十年驱驰海色寒,孤臣于此望宸銮。
繁霜尽是心头血,洒向千峰秋叶丹。
戚继光此诗作于他镇守福建抗倭之时。彼时,他率军在沿海与倭寇苦战多年,“十年驱驰海色寒”,道尽征战之久与海疆环境的艰苦,“海色寒”既写实景,又烘托出战斗的严峻。
“孤臣于此望宸銮”,一个“孤”字,尽显他远离朝廷、孤立无援却坚守使命的悲壮。而“繁霜尽是心头血,洒向千峰秋叶丹”最为震撼,以“繁霜”自比,将自己为国操劳、忧思成疾的心血,化作那染红千峰秋叶的霜华,既展现出他对国家的赤胆忠心,又借秋叶之红,抒发了愿以热血换山河安宁的壮志豪情。
图片
图片
9
冬夜赠别友人
卢纶〔唐代〕
愁听千家流水声,相思独向月中行。
侵阶暗草秋霜重,遍郭寒山夜月明。
连年客舍唯多病,数亩田园又废耕。
更送乘轺归上国,应怜贡禹未成名。
卢纶此诗,作于其羁旅漂泊之际。诗开篇“愁听千家流水声”,以流水声衬托离愁之深,“相思独向月中行”更显孤独。颔联“侵阶暗草秋霜重”中,“秋霜”不仅点明冬夜寒凉,更以霜之重暗喻内心愁绪的浓重,阶前暗草被霜覆盖,一片萧索,恰似诗人此时的落寞心境。颈联写自己连年客居、体弱多病,田园荒废,尽显生活困顿。尾联借友人归京,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。全诗情景交融,借冬夜之景与秋霜之寒,将离情别绪与身世之悲抒发得深沉动人。
图片
图片
10
燕歌行二首·其一
曹丕〔魏晋〕
秋风萧瑟天气凉,草木摇落露为霜,
群燕辞归鹄南翔。
念君客游思断肠,慊慊思归恋故乡,
何为淹留寄他方。
贱妾茕茕守空房,忧来思君不敢忘,
不觉泪下沾衣裳。
援琴鸣弦发清商,短歌微吟不能长。
明月皎皎照我床,星汉西流夜未央。
牵牛织女遥相望,尔独何辜限河梁。
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。它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。笔致委婉,语言清丽,感情缠绵。诗开篇“秋风萧瑟天气凉,草木摇落露为霜”,以秋风、霜露勾勒出深秋的萧索凄凉,草木摇落更添衰败之感,为全诗奠定哀伤基调。“群燕辞归鹄南翔”,借燕鹄南归,反衬游子滞留他乡。“贱妾茕茕守空房”以下,写女子独守空房,忧思难忘,泪下沾裳。末以牵牛织女隔河相望作结,将思妇的孤独与怨恨推向极致。全诗借秋霜之景,抒发了乱世中人们对团聚的渴望与离散的悲苦,情感真挚动人。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永信证券-北京股票配资官网-股票专业配资-配资炒股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