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唐诗的璀璨星河中,李益以独特的诗风占据一席之地。
他的诗歌如同多棱镜,折射出中唐时期的社会百态与个人心绪,从大漠孤烟的边塞风光,到辗转悱恻的儿女情长,每一首都凝聚着深厚的情感与精湛的笔触。
李益的诗,既有 “伏波惟愿裹尸还,定远何须生入关” 的豪迈壮志,亦有 “从此无心爱良夜,任他明月下西楼” 的缠绵悱恻。
这六首经典古诗,或借历史典故抒发报国之志,或借眼前之景倾诉相思之苦,字里行间充满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。
它们不仅是李益文学才华的见证,更是打开唐代诗歌艺术宝库的珍贵钥匙。让我们循着这些诗句,感受李益笔下跨越时空的诗意与情怀。
图片
1、《夜上受降城闻笛》
李益〔唐代〕
回乐烽前沙似雪,受降城外月如霜。
不知何处吹芦管,一夜征人尽望乡。
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,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。
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,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。
此诗从多角度描写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。
全诗不说思乡,不说盼归,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,道出不尽的乡愁。
图片
2、《写情》
李益〔唐代〕
水纹珍簟思悠悠,千里佳期一夕休。
从此无心爱良夜,任他明月下西楼。
卧在珍贵的竹席上,思念悠悠随流水远去。风云突变,千里佳期一下子破灭了。
从今以后再也无心欣赏那良辰美景了,管他月上东楼,月下西楼。
此诗描写诗人与喜欢的女子约会不至而感到失望、无奈,甚至绝望不已的心情。
全诗语言简练,以美景烘托和渲染愁情,用虚拟手法突出人物形象,诗境含蓄深邃,在唐代众多描写男女情事的小诗中别具一格,历来为世人所传诵。
图片
3、《立秋前一日览镜》
李益〔唐代〕
万事销身外,生涯在镜中。
惟将两鬓雪,明日对秋风。
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,仕途生涯都反映在这镜中。
只有花白如雪的两鬓,明天又是一个立秋,秋风一起,万物凋零,自己命运也不过如此。
全诗构思精巧,以实喻虚,语言精炼含蓄;同时又形象生动,颇有意趣,鲜明地突现了一位饱尝人世艰辛而怀才不遇,深感年华蹉跎、志业无成而失意痛苦的落魄文士形象。
图片
4、《水宿闻雁》
李益〔唐代〕
早雁忽为双,惊秋风水窗。
夜长人自起,星月满空江。
最早向南迁徙的大雁忽然成双飞过,秋风吹过临水窗户,惊异秋天就这样降临了。
耿耿长夜难眠,起身坐起,透过船窗向外望去,只见空寂辽阔的寒江中,撒满了繁星与残月的倒影。
整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夜晚的静谧而略带凄清的景象,既写出宇宙浩渺,也透露出内心难以言说的思绪与情感。
图片
5、《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》
李益〔唐代〕
柿叶翻红霜景秋,碧天如水倚红楼。
隔窗爱竹无人问,遣向邻房觅户钩。
经霜的柿叶红艳艳,秋景多么美好,蓝天澄澈如水,雄伟的红楼倚天耸立。
隔窗隐约可见的里边幽深的竹林,苍翠多姿,尤为可爱,可惜无人观赏。主人不在呀,我只好派人去向邻居家里找户钩。
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访友之时的情景,既写美景,又显出诗人的雅兴,不落俗套,读起来感到亲切自然。
图片
6、《塞下曲》
李益〔唐代〕
伏波惟愿裹尸还,定远何须生入关。
莫遣只轮归海窟,仍留一箭射天山。
应该像马援那样只愿战死疆场,以马革裹尸还葬,何必像班超那样非要保全生命,活着入关返回家乡!
全歼敌人,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,而且应该留驻边疆,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。
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、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,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、视死如归、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,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。
【声明】图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永信证券-北京股票配资官网-股票专业配资-配资炒股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